再看陈海宁发表论文的“1895年”这个年份本身,也不容小觑。
这一年对于那个大清国来说太过特殊了。在此之前的一年,大清国吃了从鸦片战争之后最屈辱的一场败仗:甲午海战。号称海军舰队实力已经是世界第五的大清国,竟如此惨败给了无论从国力还是国土面积都远远不及自己的东瀛日本。吃了败仗之后,大清国在1895年被迫签署了最为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洋务派从此一蹶不振。更值得注意的是“镇远”和“定远”两艘北洋舰队的主力舰,正是徐建寅亲自到欧洲考察定制的。陈海宁忽然就在这一年“重出江湖”发表了或许被他雪藏十二年的论文,恐怕并非仅仅只是巧合那么简单了。
一旦有了方向,接下来每一个关键点都立即合理起来。
1898年,对于徐建寅来说一点也不平静。如果说甲午海战让徐建寅的事业和理想严重受挫,那么1898年时甚至危及到了他的生命。在这一年,发生了轰动全国的戊戌政变,徐建寅也参与了维新党的运动。幸好他加入甚晚,没有被纳入主要成员名单,但为了遮掩自己也入伙维新,他以回籍扫墓为由,迅速逃离京城,自然顾及不到山东之事。我看了《工业科学》在这一年的出刊时间,是在当年年底,也就是说徐建寅七月离京,陈海宁立即就把新的一篇论文投过去了。海运手稿,基本上一个月可抵达德国,再加上审稿时间,大概因为之前已经有所交集,论文本身又没什么问题,当年年底发表也不是不可能的。1900年庚子之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张之洞被调到湖北,同时带着徐建寅到了汉阳钢药厂,开始研制无烟火药。这时的徐建寅当然更无暇顾及山东机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