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聂振斌:《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22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7] 徐庆誉:《美的哲学》,4~5页,北京,中华书局,1928。
[28] 卢善庆:《近代中西美学比较》,6~7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29] 聂振斌:《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272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0] 邓牛顿:《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168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31] 陈伟:《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34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第十四章 文化传播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新闻事业(报刊、通讯社、广播)、出版业、图书馆业、博物馆业等现代文化传播事业开始创建或在清末起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现代体育事业也开始兴起,体育运动渐渐开展了起来。
第一节 民国新闻业
新闻事业在民初曾有过长足的发展。据统计,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年前的100多种激增至500种。新出版的报刊中,有新建立的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如四川都督府创办的《都督府政报》、云南军督府创办的《云南政治公报》等;有新成立的各资产阶级政党的政党报纸,如国民党的《亚东新报》、《民国新闻》、《中华民报》,共和党——进步党的《国民公报》、《庸言》、《大共和日报》,自由党的《民权报》,无政府主义团体的《晦鸣录》、《民声》等;有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追求资产阶级民主、鼓吹共和而创办的报刊,如章士钊在上海出版的《独立周报》;还有一批研究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学术性报刊、文艺报刊和一些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办的、以推销产品为主要目的商业报刊。但好景不长,报刊出版业很快遭到了袁世凯和各地反动官僚的镇压,至1913年年底只剩下139种,其中大部分是被军阀收买利用的报刊如《亚细亚报》、《益世报》,黄色小报如《晶报》、《新世界报》等。袁世凯垮台后,一些被查封的报刊恢复,并出现了一些新创办的报刊,到1916年年底共有报刊289种。继续执政的皖系军阀仍然执行禁锢言论的政策,封报捕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到1918年年底,全国报刊总数又下降到221种。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涌现了一批新式报刊,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新青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本名,1917年迁北京,初期主要是提倡民主和科学,五四后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1920年9月后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五四时期宣传新思潮的重要报刊还有李大钊和陈独秀于1918年12月创办的小型周报《每周评论》;北京大学学生在1919年1月同时出版的《新潮》杂志和《国民》;毛泽东等于1919年7月在长沙创办的《湘江评论》;周恩来主编、创刊于1920年1月的《觉悟》月刊等。由于新式报刊的大量创办,到1921年全国共有报刊55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