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罢课,教职员罢工,自“五四”以后,简直是年年皆有,省省不虚。政局愈弄愈坏,教育经费愈欠愈多,教育界愈过愈穷,全国教育差不多到了破产的境地,公然到最后降下了一道催命符。这道催命符,就是民国十五年的“三一八”惨案。
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城市方面遂发生两种相冲突的思想:当初新旧文学之争,后来演成左倾与复古之争。在“五四”运动的前后,陈、胡诸人提倡文学革命,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一班青年莫不感受影响。自此以后,新文学运动与思想革命及教育的平民主义等等运动打成一片。在十一年以前,因此项运动的气焰万丈,全国差不多披风而靡。但自十二年以后,新文学革命虽告成功,而平民主义的弱点日益暴露,于是代表半封建思想的国家主义派应运而生;在十三、十四两年中间,因国家屡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反应,而国家主义思想在教育界上简直有夺取平民主义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国内政治日坏,帝国主义的压迫愈烈,不久之间,新旧两种思想各图发展,于是冲突愈不可避免。代表新的平民主义,一部分渐渐走向“左”倾的社会主义的路线上了;代表旧的国家主义,一部分渐渐走向复古的路线上了。这个时候,北京政府段祺瑞以奉系军阀被推为执政,教育当局提倡古典文学,主张恢复读经,禁止学校教科书采用国语,干涉学生爱国运动,反对教育界上的种种革新运动。一手捧经,一手执刀,打算与方兴未艾的社会主义思想相周旋,这个冲突一定是不可避免。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遂发生执政府流血大惨案,青年学生以及民众被执政府的卫队枪杀了三十余人,受伤加倍。政府自己枪杀学生如此之多,总算是空前未有,不久,政府无形瓦解,本期的教育也由此告一结束了。